西關

西關

西關,廣州荔灣區舊稱,為今荔灣區大部分地域。荔灣區就因舊時西關內有“壹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同時,老西關也是今日廣州著名的美食標誌,素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說法。西關,明清時地處南海縣管轄的廣州城西門外壹帶地方的統稱,由南海縣縣府直轄,位於今日荔灣區,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荔枝灣。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朝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當時廣州城西面的地區,因明清時地處南海縣府管轄的廣州城西門外而得名(但當時非屬廣州城),在明清時期這裏就是南海縣乃至整個廣東省的商貿中心。

食在廣州,味在西關。西關美食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老西關牛雜、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鹹煎餅、荔灣艇仔粥、西關布拉腸等;其中,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酒家生產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上下九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壹,是廣州市標誌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西關舊貌,騎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壹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藥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廣州之“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十三行位於南海縣東面,南海縣管轄廣州城外西面。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壹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群使得沙面成為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壹,島內有上百棟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在此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異鄉人的西關,異鄉人深刻影響後世的西關故事,緊接著大批閩商落籍而展開。故事之壹是宜民市。康熙初年,作為海禁的配套,清政府在浙、閩、粵三省沿海地區實施“遷界移民”政策。珠江口壹帶疍家萬余人,被強徙至南海縣的西村和泮塘———對日後西關的人口構成而言,這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須知道,當年整個南海縣的人口才得9萬!悠悠350載過去,該批疍家的後裔堪稱正牌“老西關”!沿海疍家以漁為生,苦口苦面撿得“西關戶口”卻失了業,為填肚計,遂挈婦將雛在河湧摸魚蝦,就近奔往第壹津做“走鬼”,城郊冒出個新墟市,時稱“移民市”。後來官府嫌“移”字紮眼,正名宜民市,即今西華路。

另壹故事是十三行。“潘盧伍葉”,已成口碑,十三行首富也。這四大家族的開山祖均出身貧寒,神話般發達,有西關人稀裏糊塗認他們作鄉賢,究其實,盧家來自廣東新會,潘、伍、葉三家來自福建,跟那幫赤貧疍家壹個樣,同是移民西關的異鄉人。眼看著十三行商人先富起來,西關原住民紛紛跟進。外貿並非人人做得,圍內人便攀附外貿業車邊,開機房織布供出口。織布業本少利多,圍內機房如雨後春筍,其結果,壹是大量農舍改建作機房,二是連片阡陌日漸丟荒。原住民洗腳上田,永安、西樂兩圍土崩瓦解。

當“老細”須得配備打工仔,天作之合,無業蛋家正急欲受剝削,彼輩圍外人緣此而跟圍內男女水乳交融,時稱“機房仔”。打工勝似務農,古今同理,躋身機房仔隊列有運可行的消息傳至四鄉,三江五嶺貧雇農潮水般往西關湧,清代文士有筆記雲:“鄉人初至城市傭工,俱集長壽寺(註:故址在今長壽路)前,任人選雇,長年服役,謂之住年仔。”四鄉住年仔源源不絕,西關人口構成又添新元素!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輸家頓成“無歸旅人”,最倒運者的最佳選擇當是做乞丐。西關丐幫陣容鼎盛,大本營在華林寺周遭。流氓無產者無法無天,西關治安形勢嚴峻,當局懂得“兩手抓”,壹面設立刀光閃閃的西關汛,壹面在十八甫設立施粥借被的愛育善堂———這兩個機構,跟宋時的繡衣坊和安樂廬在西關史上前呼後應,交相輝映。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爾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發源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老百姓成立了幾十個“私夥局”,西關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等造型美觀,巧奪天工。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關大屋是最具嶺南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想不想來個包車私人遊,享受壹下廣州的景色與美食呢?快來查詢我們的網頁,得到更多詳情吧!https://myhktour.com/product/guangzhou-local-private-tour/